后汉三,国志四。兼证经,参通鉴。

阅读:1909 次

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


【解释】


    读过《史记》及《汉书》之后,第三本应该研读的,就是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撰的《后汉书》。第四本应该研读的,便是陈寿所著的《三国志》。读的同时,还要参照经书,参考《资治通鉴》,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治乱兴衰了。


【启示】


    《后汉书》讲述东汉时期的历史;《三国志》写的是东汉灭亡后,魏、蜀、吴三国形成鼎立局面,直到被晋统一;《资治通鉴》叙述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历史,有以史为鉴戒的的思想,所以叫《资治通鉴》。


【典故】


    陈寿治史


【出处】


    《后汉书》是“二十四史”之一,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,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。


    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合称“前四史”。


    《隋书·魏憺传》:“《春秋》者,文既总略,好失事形,今人拟作,所以为短;纪传体,史班之所变也,网罗一代,事义周悉,适之后学,此焉为优,故继而作之。”这表明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。在他看来,采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,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。


【典故故事】


    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是读史书者必读的,这些书各有各的特色。《后汉书》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,虽然也是写汉代的历史,不过它所记录的是后汉时代的事。《三国志》由晋朝的陈寿所著,三国时代魏、蜀、吴的激战、斗智故事,还有桃园三结义里的 英雄们,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。后来,明代的罗贯中就是根据《三国志》,写了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《三国演义》。 


    一、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,著《谷梁集解》一书。《十三经注疏》中的《谷梁传注疏》就是以《谷梁集解》为基础写成的。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,加散骑常侍,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。他博览群书、潜心著述,作《古今善言》二十四篇。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,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,生性孤傲,不拘小节,仕宦不甘居人后,著述也不甘居人后。以此成名,也以此丧身。元嘉九年(432年),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,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,被贬为宣城太守,范晔郁郁不得志,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,开始写作《后汉书》。范晔以《东观汉记》为基本史料依据,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,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,删繁补缺,整齐故事,超越众家,后来居上。所以到了唐代,范晔《后汉书》取代《东观汉记》,盛行于世。而诸家《后汉书》,除袁宏《后汉纪》外,都相继散亡。于是范晔《后汉书》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。元嘉二十二年(445年),当他完成了本纪、列传的写作,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《礼乐志》、《舆服志》、《五行志》、《天文志》 、《州郡志》等五志的时候,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,因此下狱而死。谢俨怕受牵连,毁掉了手中的志稿,使《后汉书》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。


    二、陈寿,字承祚,安汉,即今四川南充人。是西晋史学家。他年轻时好学不倦,博览群书,曾拜同郡人谯周为师。谯周是著名史学家,通经学,善书札,着有《古史考》等。在名师的指导下,陈寿专攻《尚书》和《春秋》三传等经史著作,又循序研读了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达到精熟的水平,奠定了深厚的史学根底。蜀汉时,他曾担任观阁令史,散骑黄门侍郎等官职,掌管文书。当时,宦官黄皓专权,大臣都曲意附从。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,所以屡遭遣黜。蜀汉灭亡后,陈寿又在西晋担任过著作郎、治书侍御史等史官,秉承皇帝旨意掌管机要,发布政令,这就有机会阅读皇家史籍,收集历史资料,结交名儒。这一时期,他撰写了《三国志》、《古国志》、《益部耆旧传》等历史著作,又编辑了《蜀相诸葛亮集》。陈寿48岁那年,开始撰写《三国志》。《三国志》是一部记载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。其中,《魏书》30卷,《蜀书》15卷,《吴书》20卷,共65卷。记载了从220年至280年60年的历史。他的出众才华,得到当时位高权重的司空张华的赏识。张华赞扬他是一位难得的优秀史学人才,认为应该把撰写《晋书》的任务交托给他。当时很有些名望的夏侯湛,当时即将写成《魏书》。读到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后,深深佩服该书叙事条理明晰,剪裁繁简得宜,语言质朴畅达。夏侯湛认为陈寿的才能远非己作之所及,羞愧之下,便毁了自己的书,不再继续写作了。由此可见陈寿和他的《三国志》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。

如想转载该文章请注明出处:强国说学习-qiangguoshuo.com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