嬴秦氏,始兼并。传二世,楚汉争。

阅读:1678 次

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


【解释】


战国末年,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,吞并了其它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朝。由于施行严刑峻法,加上宦官赵高专政,秦传到二世才三年秦朝就被推翻灭亡。天下又开始大乱,最后,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。


【启示】


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。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,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。然而其统一中国、车同轨、书同文,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。


【注释】


  嬴秦氏:秦国君姓嬴,所以秦也称为嬴秦,这是指秦始皇嬴政。


  二世:名胡亥,秦始皇儿子。


  楚:楚霸王,项羽。


  汉:汉高祖,刘邦。


【历史文化】


    秦朝(前221—前207)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,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,舜赐其嬴姓。秦穆公时,任贤使能,虚心纳谏,灭国十二,开地千里,国力日盛。前361年,秦孝公继位,重用商鞅两次变法,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。秦王嬴政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完成统一大业。前221年,嬴政称帝,史称“秦始皇”。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,管理国家大事;地方上废除分封制,代以郡县制;实行书同文、车同轨、统一度量衡。对外北击匈奴,南征百越,筑长城以拒外敌,凿灵渠以通水系。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,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,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,故称“百代都行秦政法”。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。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
    创皇帝制:秦始皇,统一六国,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,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。秦王嬴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,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,后世子孙代代相承,递称二世皇帝、三世皇帝,乃至万世皇帝。废除谥号。规定皇帝自称曰“朕”,并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朝仪和文书制度。


    中央制度: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,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,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。在这个机构中,中央设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。丞相有左右二员,掌政事。太尉掌军事,不常置。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,掌图籍秘书,监察百官。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以下,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,其中有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,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,掌京畿警卫的中尉,掌刑辟的廷尉,掌谷货的治粟内史,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,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,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,掌宗庙礼仪的奉常,掌皇室属籍的宗正,掌舆马的太仆等。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制,互相没有统属关系,由皇帝掌握最终决断权。三公:丞相(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)、太尉(负责管理军事)、御史大夫(执掌群臣奏章,下达皇帝召令,兼理国家监察事务)。九卿:卫尉(掌管皇宫保卫)、郎中令(掌管警卫事务)、太仆(掌管宫廷车马)、廷尉(掌管司法诉讼)、典客(掌管外交事宜)、奉常(掌管宗庙礼仪)、宗正(掌管皇室内部事务)、少府(掌管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)、治粟内史(掌管财政税收)。


    郡县制度: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、齐、楚王,得到群臣的赞同。廷尉李斯力排众议,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,全面推行郡县制度。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,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,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。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,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,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。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。


    军事:维持一个大国的统一,还需要强大的军队。秦军以灭六国的余威,驻守全国,南北边塞,是屯兵的重点地区。秦制以铜虎符发兵,虎符剖半,右半由皇帝掌握,左半在领兵者之手,左右合符,才能调动军队。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。秦军是一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震慑力量。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(秦始皇兵马俑),估计其中两坑有武士俑七千件,战车百乘,战骑百匹。武士俑同真人一样高大,所持武器都是实物而非明器。这种车、步、骑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,其规模之大,军容之盛,是秦军强大的表征。


    兵器:在那些英武的兵马俑身上,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国军队的磅礴气势。在冷兵器时代,战争的两大要素一是军队,二是兵器。在秦统一六国中,武器的胜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。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,约达4万余件。铁兵器数量极少,总共只有铁矛1件,铁镞1件,铁铤铜镞2件,出土的铁质兵器仅占俑坑出土兵器总数的万分之一。这说明战国中晚期后,虽然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,但由于武器对铁质的要求过高,依照当时的冶铁水平,还处在块炼铁和生铸铁的阶段,这两种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不够,不宜大规模制作兵器。而青铜在当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,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铜兵器,把中国青铜冶炼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。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炼实践中,直观地认识了合金成分、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,总结出了“六齐”规律。所谓“六齐”,是对于六类不同的青铜器物采用六种不同的铜、锡配比。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锈,是因为当时已具备有效的防锈技术。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,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,这种现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,说明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,而是有意进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,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作用,使兵器光亮如新,锋利无比。秦式铜剑不仅长,而且很锋利。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,光洁如新,锋刃锐利。经试验,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。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,组织细密,没有沙眼。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、抛光,故极为平整光亮。十大名剑是指轩辕、湛泸、赤霄、泰阿、七星龙渊、干将、莫邪、鱼肠、纯钧、承影。十大名剑的记载多见于古籍或上古传说,如《史记》、《越绝书》、《列子》、《吴越春秋》等。


    记忆金属:1994年,西安兵马俑二号坑内,考古人员在进行认真的发掘。这个坑,不仅仅是中国兵马俑数量最多的坑,也是中国最大的兵马俑坑。站在上面望去,秦军千年前的霸气,依旧能震撼人的心魄,壮观程度难以言表,称得上是世界奇迹!就在这个奇迹般的坑中,一位考古人员看见了一把青铜剑。这把青铜剑似乎有些长度,而且还被一个沉重的兵马俑压着。当时压得有大约45°,考古人员都以为这把剑肯定压弯了,不能当上好的文物。然而当这位考古人把剑缓缓抽出时,这把剑嗖得一生弹了回来,瞬间变得笔直!要知道,古代大多数青铜武器的柔韧性都不好,能被压倒45°还不折断,本身就是一个奇迹!这把剑不仅仅没有断,还弹了回来,简直让人匪夷所思!考古人员觉得太惊讶了,于是就赶紧将剑送往技术部门检测。检测的结果,令人瞠目结舌。因为这比青铜剑的存在,让人们见识到了秦朝时期铸剑的工艺。同时也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充满猜测,疑似在秦兵马俑还没有完全建造完成之前,里面就发生过打斗,导致剑柄落在过道之中。让秦始皇陵兵马俑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。如今这柄青铜剑陈列在国家博物馆,已经成为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,更是秦朝历史文明的见证者。


    铬盐氧化技术:秦国古剑在出土时,如同全新的一般。一把2000年前的青铜剑,如何做到两千年不锈?根据技术人员的探测,秦国古剑采用了一种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先进的科技——铬盐氧化保护技术。所谓铬盐氧化,就是利用化学剂让剑的表面发生钝化,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膜。这层膜可以防止空气氧化。该项技术最早发明于1937年,是德国人的专利。


    统一货币: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,改以黄金为上币,以镒(二十两)为单位;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,文曰半两,重如其文。


    统一度量衡: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,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。今见秦朝权量,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11年)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。这种权量出土多,分布广,长城以外也有发现,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。


    统一文字:秦国统一中国后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,其中包括著名的“书同文”,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,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。秦始皇以原来秦国的制度为标准,整齐划一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方面的一些制度,企图尽可能消除由于长期分裂割据造成的地区差异,以利统一。战国时期,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,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。李斯受命统一文字,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,参照六国文字,制定小篆,并写成范本,在全国推行。当时还流行一种书法,叫做隶书,比小篆更简便。


【典故】


    焚书坑儒、商鞅变法、三公九卿、一字千金、指鹿为马、破釜沉舟、揭竿而起


【相关典故故事】


    秦二世,即胡亥,嬴姓,是秦始皇第十八子,公子扶苏的弟弟。胡亥早年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,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,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,秘不发丧,并设计逼死扶苏,杀死兄弟姐妹20余人,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。秦二世即位后,赵高掌实权,实行惨无人道的统治,终于在公元前209年激起了的陈胜、吴广的农民起义。原来就有篡位之心的赵高也乘机逼迫胡亥自杀。胡亥死时只有24岁,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,后来以百姓的礼节埋葬了他。

如想转载该文章请注明出处:强国说学习-qiangguoshuo.com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