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元魏,分东西。宇文周,兴高齐。

阅读:2039 次

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


【解释】


    与南朝同时期的北方王朝称北朝,北朝则指的是元魏。元魏后来也分裂成东魏和西魏,后孝武帝为高欢所迫投奔宇文泰,史称西魏;高欢在洛阳另立孝静帝,史称东魏。西魏至恭帝时被宇文觉篡了位,建立了北周;东魏被高洋篡孝静帝位,建立了北齐。


【启示】


    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,都是那些开创天下的帝王。至于那些继承祖业的皇帝,除了少数几个能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特殊成就,其他多数总是平平凡凡。


【注释】


    北元魏:北魏是鲜卑族,后改北元魏。


    宇文周:北周闵帝文觉。


    高齐:北齐文宣帝高洋。


【历史文化】


    文学:北朝民歌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征,风格刚健,语言质朴,感情真挚。《敕勒歌》《折杨柳歌》《木兰诗》就是当时民歌的代表。杨炫之的《洛阳伽蓝记》,既是一部地理名著,又是一部文学作品,同时又是一部佛教著述,提供了北魏迁都洛阳40年间的佛教史料。《水经注》从文学角度看,也不愧为一本文字优美的游记。


    魏碑:是我国南北朝时期(公元420-588年)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,以北魏为最精,大体可分为碑刻、墓志、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。魏碑是楷书的一种,魏楷和晋朝楷书、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。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,钟致帅称魏碑“上可窥汉秦旧范,下能察隋唐习风。”魏碑书法笔划严谨、朴厚灵动,丰腴不失于板刻,上承汉隶,下开唐楷,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。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,堪称汉碑中的上品。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,可谓汉碑集成之碑。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。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。


    雕塑艺术:佛教艺术十分兴盛,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。它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的艺术传统,也受到国外,特别是古代印度艺术的影响。摩崖石窟分布很广,西起今甘肃,东至今辽宁,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云岗石窟,河南洛阳龙门石窟,甘肃敦煌石窟,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、永靖的炳灵寺石窟,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,河南巩县的石窟寺等。在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艺术工匠所塑造出来的数以万计的佛像,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,至今仍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。


    农学:北魏末年贾思勰所著《齐民要术》,是中国现存最古、最完整的农书。《齐民要术》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、食品的加工与贮藏、野生植物的利用等,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。贾思勰,益都(今属山东)人。他曾经做过高阳郡(今山东临淄)太守等官职,非常重视农业生产。中年以后,他开始经营农牧业,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,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,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。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(533年)到东魏武定二年(554年)期间,他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《齐民要术》。


    地理:北魏还出现了一位地理学家、散文家郦道元,他以《水经》为纲,写成地理名著《水经注》。《水经注》全书三十多万字,全书四十卷。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1250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、城市、物产、风俗、传说、历史等。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。《水经注》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,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,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“郦学”。


【典故】


    汉化运动、南辕北辙


【相关典故故事】


    魏孝文帝一心想把都城迁到洛阳,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。可是他怕遭到大臣们反对,便想了一个策略,在一个阴雨的天气选择行军伐齐。那天,路又滑又泥泞,行军发生困难,从将军到士兵都很不适应这样的天气。但孝文帝还是坚持行军。大臣们原本就不想出兵伐齐,这时候便纷纷出来反对。孝文帝说:“我们30万大军已经走了这么远了,如果返回去,岂不是被人笑话?”大家听了,也不知该说什么好。一个贵族说:“只要您同意停止伐齐,哪怕迁都洛阳,我们也愿意。”大臣们虽然不赞成迁都,但是为了停止继续向南去伐齐,也都只好表示同意迁都。就这样,魏孝文帝的目的达到了。

如想转载该文章请注明出处:强国说学习-qiangguoshuo.com

相关文章